风水学中,无论河流还是马路,都忌讳直来直去,《水龙经》云:“直来直去损人丁”,一语道破天机。中国古代的四合院建筑中,大门内外往往会有“影壁墙”。影壁墙是针对“气”的冲煞而设置的,有了影壁墙,气流要绕着影壁而行,减缓了气流速度,气缓则不散,符合“曲则有情”的原理。北京故宫中,几乎地每一院每一宫都设有影壁墙,所不同的只是材质而已:或为砖砌,或为木制,或为玉石。
影壁使得进气的气流速度减缓,不仅起到聚气的作用;还使得气流减速接近了人体气血运行速度,让人产生舒适感,对居住者的健康和事业都大有裨益。这个原理应用到居室设计中,就体现为屏风的运用了。
经测,古村内的祠堂和宅院,不少坐穴符合杨公风水法度。
1)梁氏总祠永慕堂。子山午向(丙子、戊子间),收甲卯水上堂,水出庚酉,为上,中,下堂中带两大开井的三进式建筑,单体建筑的平面,通面阔19.7米,通进深62米,占地1220多平方米。三开间的门廊,上有高耸的牌楼,如意斗拱承托起翘角飞檐,顶覆琉璃瓦,金光闪闪。
2)司马第:辛山乙向兼酉卯,辛酉分金,曾为罗炳辉将军旧居,是古村最有代表性的古民居之一。
3)求志堂:清光绪二十一年鸿岁乙末秋吉日重修,二进砖木瓦结构,有石柱12根,石刻对联9对,上栋有镂空木雕屏12块。
4)翰林第:梁家璋为该村唯一一位通过正途取得的翰林,自然得到全村人景仰,其故居和巷道入口处的门楼均保存完好。
门楼座东向西,平面纵向长方,面积7.5米x5.1米=40.29平方米,高7米,横长方的凹入式廊,作两进三间式。砖砌倚柱,上书对联。明间辟一字门,框、楣、榄皆为红石为之,门楣上方石刻题额"翰林第"。
5) “名教乐地”:子山午向,庚子6度。据说当年毛主席经常在这里看书,并与一位魏姓的老秀才谈论评书,切磋学问。这里有一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
6)轩公祠:午山子向甲午丙午之界线。
7)梁必浸故居:丑山未向兼艮坤,辛丑分金。
8)梁必业故居:未山丑向兼坤艮,丁未分金。
9)梁兴初故居:坐西北朝东南,甲戍与丙戌之界线。
10)万寿宫门楼坐度分金丙申,正门已未与丁未之间小空。
11 )文昌阁丁未与已未之间,在梁祠西北方,顾镇水口。
12) 清隐堂:丙子与戊子之界缝。
占得风水殊胜的渼陂古村,从丁财贵方面体现了它辉煌 。
渼陂村地处庐吉泰交汇点,得水运之便,经济发展迅速,至明朝宣德年间,街市日趋完善,店铺鳞次栉比;有钱人越来越多,大兴土木,至明清建筑367栋,古祠堂近20座,古书院4座,古庙宇1座,古楼阁1座,古牌坊4座。清光绪年间,渼陂街处于鼎盛时期,不仅有一百多家店铺,还建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形成了以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当地人称“四大家族”)。
现代古村出走四位中共将军:他们是梁兴初将军、梁必业将军、梁仁芥将军和梁必骎将军。加一位梁必烈[梁兴初之子]
我总结古村落之所以兴旺延续时间长,主要是宗族重视教育。渼陂村依靠水利之便,做生意,有了财力后投资教育,在岁月的沉淀中酿出一坛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的芬芳佳酿。走进渼陂村,处处可闻到书香味。一个小小村落倾力扶持教育,修建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大大小小的祠堂和宅院内,随时可见儒家传统的格言、警句、对联。
永慕堂中堂的墙壁两侧,写有“忠、信、笃、敬”四个大字,每个大字都有两个人之高,那种气势足以令人震撼。在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写着蕴意深远的对联,深厚的书香飘逸在空中。
古村里,几乎所有的建筑上都有着发人深省的刻字,让人见之深思。例如在求志堂前的照壁上,人们无意看到一块字牌:“多留余地”,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写出了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恬淡和豁达。祠堂门亭上还有一些文字,如“入则孝”:入室怀前烈,孝亲启后贤。“出则第”:出则公卿事,第须敬让先。也就是说:在家要做孝子贤孙,出去要谦虚,考取功名,回来要尽孝道。
渼陂村人感恩大自然的护佑,敬畏生态和爱护生态。在“翰林第”附近的“连理樟” ,绿树如荫,与小桥流水和远山交织成一幅清新的山水画,让我们感受到古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据传说,曾有一个住在树边的大户人家认为这两棵树太大了,根都伸到自家院子里,便将伸进院内的树根挖了。之后,这户人家的老爷陆续娶了6个老婆,都没有一人生育,第七个老婆是带孕嫁进来的,但后来又不知怎的无缘无故流产了,最后这户人家没有了后代。
这个故事警言我们:万物有情和生命,我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摧残生物就是触犯天地之神灵,有因果报应的。
于是,从古到今,渼陂村人爱护一草一木,平静的古村落留下青山绿水,古樟如荫,让久困在城市中饱受空气污染的人在此赏心悦目,释放心情,流连忘返。
如今环境生态美和人文历史深厚的古村落,越来越受到游人的亲睐。渼陂古村,就是值得你去游玩的好去处。
[ 此帖被三合风水在2014-10-02 12: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