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救贫传奇:连载之一
作者:佚名
唐文宗太和八年三月(公元八三四年),有一个出生在现今江西宁都县钓州地方的人,这个人姓杨名益,字筠松,别号长茂,父亲杨叔贤,弃文从贾,往来于闽西赣南粤东等地;其曾祖是在唐天宝年间从山东徒迁至虔州的,而再移在虔化县的。
在杨益九岁那年,一个人玩耍到一个叫"天子地"的地方,结果迷了路三天三夜才转出山林,回到家中,家人却以为他给山上虎狼吃了,见他回来喜出望外,而他回来却不言不语,躺在床上,就象得了大病,不吃不喝,其父母请来医生,百般医活,均不见好,几天以后,看无一丝希望,叫人准备后事。这时,来了一位鹤骨仙风的老者,自称是竹管道人,说与这位小吾有缘,要收他为徒,他父母见状惊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抱着杨益不放,还是他祖父出来说:"只要大师能起死回生救治我这个孙儿,你要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竹管道人说:"好"。只见他走到杨益身前,用剑指指天划地几下,又在杨益耳边哝哝几句,杨益打开眼珠,注看道人,点了三下头就又闭上了眼睛;竹管道人叫他父把杨益平放在床上,说:"我已传他龟息之法和元神出窍之术,你只要用心守护,六年之后,他自然醒过来。"随后道人在杨益头上拍了几下,走出了杨家不见其踪。
就这样,等到了第六年的一天,杨益的身体居然转动起来,长长地呼了几口气,慢慢地睁开了眼睛,举目四望,见到父母,兄长及家人环绕四周,高兴异常。他忽地坐了起来,觉得长大了许多,当他问众人为何全在这里时,他才记起似乎自己做了一场大梦,并且时间很久。他向家人叙述他梦中的见闻时,全家人不禁又惊骇,又奇异。他走下床来,拜了父母,又同二位兄长见过礼,要了一杯水喝完后,坐在他祖父身边,这才叙述他的经历,他说:"当年他师傅竹管道人在他头上拍了几下,他好象自个儿好起来,跟着他走出家门,你们都不跟我告别,只觉得自己身轻如柳絮,飘飘扬扬,跟着师傅飘向空旷的苍穹。后来,落到了一座高山上的庙前,走了进去,只见师傅躬身站在一位女神仙的一边,师傅示意我向女神叩拜,尔后授与天书符录和一支七节竹杖,说着他走出门外,拿了一个包袱进来,打开来真有一部天书和一支竹鞭。他接着说,他的师傅就在他迷了路转不出来的山林中,日夜习文,学武,他稍一翻阅这部天书,便能学颖觉悟异常。倏忽间,他似乎神游了天下名川大山,各地古迹名胜。他师傅说,他以后要到京城,在山西作县令,去朝中当国师,尔后回来带徒传艺,造福民间,名流千古。今天一早,师傅便送我回来,并对我交代说:"你今后要潜心学道,必有成就,尤其是堪与一术,将要受到朝中大臣和皇帝的尝识"。于是把我一推,就跌了下来,豁然而醒。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二
作者:佚名
杨益自从醒来之后,习性大变,整日闭门不出,只在房中醉心钻研名书占卜之学,而且心镜灵通,所看之书,瞬息领悟,牢记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堪与道术日益精通,占候卜数,可谓为百占百中,于是声名远播大江南北,无人不知。
十七岁那年,他辞别了父母兄长,只身奉旨上京,依依不舍,一一上前拜别家人。他向父母行三叩礼,特别走到父亲眼前,父子情深,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父子二人命中注定客死他乡,此别为永别,他最后与叔叔(叔坤)告别,请他多多照看他的父母……。在这之前,杨益从未离开过宁都这个地方(古时称虔化),当其醒来之后,却对三山五岳,大河名川,名胜古迹了如指掌,这使得全家人及远近乡邻亲朋都惊诧不已。多少年后,杨益外出,到了上杭兰家陂这个地方,当他经过"老祖祠"的时候,一看周围四面景物,清楚地想起来,这是他龟息后元神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于是上前向"老祖祠"主事行礼说:"四年前,是不是有一个青年曾经骑马从这里经过到西边去,那是天气比较热的时候,那人从"老祖祠"大门前经过时,没有下马对"王禅老祖"表示敬意而亵渎了鬼谷子仙师。因此,当他骑着马过了大门没有多远,就在那桥头从马上坠下来掉到河里死掉了,而那河没有多深,桥也不算很高;有这样一件事情吗?张主事心里很惊奇;不由的说:"四年前的夏天,确实有这样的事,当时无人在场,只有我一个人看到了,过"老祖祠"不下马一事,兄弟是怎么晓得这样清楚的?"杨益只是笑而不答,张主事非常客气地请他到一旁茶馆坐入,招呼泡了茶,一再说明那个时并没有看到你在场出现过,难道你是神仙不成;杨益一件一件地述说了当时的许多件事,一一准确无误,把那个张主事惊讶得如入云雾,目瞪口呆。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三
作者:佚名
唐朝自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年)宪宗李纯为宦官(太监)陈弘志所杀以来,是为宦官当权朝廷纲纪伦乱,苛政捐重,百姓苦不堪言,而穆宗李恒在位不到三年,仅三十岁,亦被宦官施药而薨,其子李谌为敬宗亦在位不到三年,被游击军将苏佐明等所杀,年仅十八岁;父宗李昂坐皇位仅六年,亦莫明其妙而薨,年三十三,公元八四○年宦官仇士良等又杀太子李成美,立颖王李炎为帝,是为武宗,而武宗是傀儡,终日饮酒淫乐,不思朝政,终于在公元八四六年(会昌六年)三月一天淫欲过度,身体透支,死于妃子床上。宣宗李忱即位,年号大中,这个李忱是三十七岁当上皇帝,经历较多,比较精明干炼,热衷于国事,他一方面疏远宦官,另外又招选贤才,选拨新人,充实到朝廷,在祝丞相、叶尚书等忠臣建议下,整顿了钦天监,并下密旨征召杨益进京;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五月杨益在赴京(长安)途中,经临安(今抚州)到西湖,看到西湖已经淤塞,留下钳记说:"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而后(到嘉兴、金陵牛头山说:"此城王气未尽,还有二朝帝都之命。"到达京城后,即被引见宣宗皇帝;宣宗见他年轻就享誉江南,就叫他在钦天监任职,并着他到三原妈神泉乡张村相卜武宗瑞陵,然后降旨令他带人到径阳县仲山相卜皇陵(贞陵)。虽然宣宗李忱一心想励精图治,但必竟积 重难返,宦官仍然有一定势力,而且骄奢淫佚,民怨沸腾,杨益仍然得到皇帝器重,由于他年少气盛,不肯依顺宦官势力,因此受到一些毁谤和攻击,杨益知道皇室已百孔千疮,不久将来天下要大乱另有他姓真命天子出现,天意难违,所以向皇帝要求辞官回归山林,不准,由于祝丞相、叶尚书一旁周旋,皇帝下旨放杨益陕西韩城当县令。大中八年(公元八五四年)据名资崇《创建文星塔》记载,旧时陕西韩城县有个文星塔,其修建目的是为了补形势。杨公(筠松)来韩城(今名为澄城)为官,上任后就游览了韩城县的山川名胜,对韩城的风景极为喜爱。但有感不足的是东北方向的文不是耸拔,故文峰不显,出不了人才,遂与本地乡贤绅士商议,修建浮屠(风水塔)一座来弥补它。塔上闻塑有一个魁星像人,塔北建有一座文昌庙。于是韩城风水更美了。文人学士也就有出了。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四
作者:佚名
大中十三年,宣宗李忱在病重时,下旨召回杨益进京,为他做皇陵,封钦天监博士。九月李忱驾崩,时中元四运,七赤值年。懿宗李漼即位,年号咸通,封杨益为钦天监监正,在富平县紫金山相度监做皇陵(简陵)。公元八六二年二月杨益请求回乡省亲,给假十个月(咸通三年,岁次壬午),同时奉旨到信州给祝夫人相卜下其祖母坟地;(卯山酉向、癸亥亡命,葬下批明:得此地葬后半纪出官。缘阴符病申又与亡命合年,吉日但有一伤无妨。课为天干三朋格:壬午年火、戊申月土(坐山阴府)、戊午日火)。杨益收拾行装带了仆撩曾求已(江西虔州章水人,上京赴考落榜不弟而盘缠又空,流浪长安街头以卖字糊口,遇杨益同为乡人而收留在家)。出得长安城外,见一山顶门眉匾上写着"藏梅禅寺"四字,景致非一般;但见琉璃灯光不明、隐约有鬼气,杨益心想我佛慈悲,何来鬼气?走上山去,只见一名叫法明的长老出来恭侯,施主有何高见。杨益说,我见此寺灯火不明,分明有鬼气遮掩,不知何故。法明长老说,不瞒施主,这几天小僧同众徒夜添灯油,未及二鼓,灯油忽然不见,故灯火不明,请施主指点。杨益用竹杖一量大门,掐指一算,即知其中奥妙,就对法明长老说,此寺山门艮向艮字为鬼门,院中老树已空心,寺中又有鬼气,请记住在下一个新皇登基之年,当有一帝王之象者来寺中开刀祭旗起事,只要你同众僧徒走出寺门外或可免此兵火洗劫,性命保全。但天意若此,此树要挨刀,此寺要兵火烧。法明长老自此烦恼不已,每日都叫一僧徒在山门外待消息。
杨益同曾求已离开了梅藏寺,下得山来,到了河南曹州冤句县赤墙村,碰到世代为盐商的黄宗旦,恍惚当年曾经此处见过此人,于是上前就对他说:十五年前,你同你老婆田氏,有一天从外家回来,从一片巢林经过时见到一个小孩席地而坐,身穿黄衣服,看到你老婆就叫娘,你老婆田氏惊吓得张大了嘴巴,就见那小孩化作一道黄气冲进你老婆嘴里,钻进肚子里,你老婆回到家中就身怀六甲、怀胎二十五个月才产下一男,身长二尺,眉横一字,鼻生二窍,左臂生有白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形容怪异,才生下来就会走路,喊娘叫爹,你老婆当时就惊得昏了过去,你想,可能是头生八世造的恶。生了这么个连累家人九族的怪东西,因此,就用了一件长衫把他包捆起来,丢到一棵大巢树下。回到家里,你老婆醒来,问你要人是也不是;黄宗旦惊奇不已,心想此事只有天知地知我和老婆知,你怎么也知道此事,杨益接着说,过了一天,你和老婆心中翻然悔悟,一同去巢村寻找,到了那棵大巢树下,不见踪影,忽然树上有小孩喊爹叫娘,一看乃是日前所丢小孩,遂之抱将下来一同回家,现来已有十五岁了;黄氏夫妇一时感到杨益不是神也是仙了,问他为何如此清楚,杨益只是笑而不答;曾求已叫黄氏夫妇一边说,快把你那个怪胎儿子叫出来一见,田氏即进去叫出拜见杨益大人,并请杨、曾二人住下,热情款待,并请杨益为他取名,杨益就说,他在巢林投胎,在巢树逃生,就叫黄巢,字巨天,此子乃天上煞星下凡,有帝王之像,就在他们家住了三天,指点黄巢文功武略。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五
作者:佚名
那时,朝中渐渐为皇后贾氏专权。一切政令全出自贾后与其父贾丞相之手,懿宗整日沉浸酒乐之中,夜夜笙歌;由于政治腐败,朝廷昏乱,佞臣当道,有钱重任,无钱不用,因此,曹州反了王仙芝;仆州反了尚君长。唐遣令孜领兵围剿,不想起越剿反民越多。唐懿宗糊里糊涂当了十多年的皇帝,最后被贾皇后用被套活活闷死于床上;这些虽是后话,由于杨益就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所以有必要交待一下。
杨益回到京城述职后,京城内外王公大臣不断的请他为他们占卦,相地,改风水,门前车水马龙,名声日噪。是年秋天,杨益被僖宗封为钦天监光禄金紫大夫,加封二品。公元八七○年(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十一月,杨益奉旨到严州奉城给叶尚书家下祖坟;坐东向西,是卯山酉向,日课为隔支三格,庚寅年戌子月(阴府,庚寅日,庚辰时(克山)。课中批明有戊土逢庚为泄气,然有辰、寅鬼煞及枭金见火则制向灾;断此地葬后能出卿相之贵;后叶之孙郎果贵为尚书。
咸通十四年(公元八七三年岁次癸巳)四十一岁的懿宗皇帝李漼在一天晚上实然死在龙凤床上,葬在富平县紫金山中,为前陵。
懿宗传至十七代僖宗即位,僖宗叫李儇,为懿宗少子,为当时权高文武的宦官刘行深、韩文约一派所立,年仅十三岁,改都长安,改元为乾符元年(公元八七四年);由于佞官当权,选嗣不当,继承唐十八代皇位的李儇在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皇朝历史上,像唐僖宗这种皇子,可能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绝无仅有,在他做皇子时,当他一次在皇家花园花林园游玩时,听到青蛙叫声不同,居然问身边太监宫女说:它们是为公家叫呢,还是为私人叫呢?太监宫女知道有点呆傻,就故意开玩笑回答说:它在为公家叫就为公,为私人叫唤就为母。而唐僖宗不明就理,竟然十分高兴地说:这下我明了,回答正确有赏。当时由于天灾人祸,许多人在艰苦度饥荒,不少地方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当大臣们向其启奏天下百姓缺粮饥饿而死时,他居然在朝中当着上朝的各诸位爱卿面前说:为什么不叫他们来吃御膳呢?然后,他又问:"天下甚荒,黎民反乱何以不治之?还没有讲完,就有总督佞臣田令孜上前启奏说:"臣闻天下荒乱,贼寇蜂起,男子插刀枪而种田,女子披甲面馈只因我朝近年来文无清,武少勇将,乞成主开文武二科选场,严格选取天下文人勇士,教他为官为将,讨贼安民,则太平可之致矣。帝准奏,即命次日黄门官出榜招贤,天下举子,尽集咸阳。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六
作者:佚名
僖宗乾符元年,公元八七四年四月,封杨益为国师,六月杨益奉旨为江州叶二郎家改门放水,课为平分阴阳格年戊午,月辛未,日癸丑,时壬子。年月日时加催官,用凤辇、天宝、御游星与帝星出门天河转运,批明做后三年,定有皇上赐宝曰作旌表门。
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八七七年,天大旱连年,饥民遍野,曹州的王仙芝,仆州的尚君长聚众作乱,无数饥民加入乱军,破武昌,攻襄阳,声势浩大,这时领十万军平乱的高骈驻军扬州。有一天,高骈派人专门把杨益请到军营,恭恭敬敬地对他说:"国师用卦爻于方丈之间、决祸福于千里之外,神机妙算,名满大江南北,朝野钦佩。今我奉唐主之命率军平乱经于此地要冲,扼落漕运之开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四方乱起,盗贼纵横,不才肩负漕运重任,屏障京几,稍有不虞,事关天下安危,社稷大局,故乞请杨国师运蓍筮之玄妙,卜敝州之吉凶"。杨益于是布卦作阵,卦成,对令孜说:令将军,近来我时观天象,火星进了南斗星座的区域,与刚才所卜的卦象相同,所以可以断定,八月份将有一场大洪水,九月份将有一支乱军从西南而进犯本州,希望将军早作准备,然而卦中凶兆,有贵人可解,故本州难免水患和兵灾。但不久,乱军当败走,将炽在年后阳春之时,还居扬州。高骈听后,立即按照杨益所说,加固堤防,修筑城干墙,准备兵甲,训练兵将。果然,到了八月暴雨成灾,江水暴涨,不仅冲垮了堤坝,而且冲塌扬州城墙多处;江水刚退,王、尚已率大军从武昌攻破江州、安庆、苏州、南京、大军直抵扬州城下,高骈虽奋力守城,但大水冲毁的城墙守备工事一时无法修复,无险可守,加之大水之后,辎重丧尽,粮草紧缺,军心涣散,于是扬州失守。令孜只好率军突围,退安他处。扬州失陷后,王、尚二军势浩大,军心振奋,长江运河沿岸重镇均为乱军所占。大有北上中原,侵犯京城的样子。高骈按照杨益计划,退守扬州西面不远的战略要地秦春城外按营。
却说,王仙芝、尚君长二军攻下江州、扬州西府重地,已拥军数万,越士气旺盛,扬言准备不久进兵攻取秦春(今安微省秦县)。当时驻守秦春的是朝中宦官刘行深的侄子刘淮,刘淮这个人虽然身居都督要职,但是靠叔父刘行深的面子上去的,所以胸无文墨,怯懦无能,而且胆小如鼠,而对悍贼大军压境,只急得手足无措,抓耳挠腮,亲自请高骈进城商议守城破贼之计。高骈对刘淮说,为今之计只有重尝之下才有勇士,我跟都督各出五万银子,如果有谁能领军一万破得王、尚贼军、克服扬州、可尝十万大银,并可保奏朝庭封为右将军。告示一出,当时刘淮帐下有一统军叫程闷的生得高大壮猛,作战强悍,出来揭榜,进帐对令、刘参见说:高大将军、刘都督,现贼军虽估势大众多,但他们连续作战,没有休整和严格训练,均系乌合之众,军心已涣散,胜则如虎狼,败则为绵羊。而且他们多系襄一带人,久离乡远,军心不固,一败即溃。未将愿领一万精兵先挫其锐气,再乘追击,贼军指日可破。如果假延时日,坐以待毙,我等将有负皇恩。刘淮听了觉得有理,就转问令孜说:程闷将军说得有理不知令大将军意下如何。高骈心想杨益真是神人,又给他算对了,他说我到秦春有贵人相助,刘淮、程闷不就是贵人么,当下就表态好,尝程将军白银十两,给一万精兵,专攻尚君长,在下带领人马专打王仙芝乱军,明早同时出发,刘都督就坚守秦春和接应。程闷率兵从右路向扬州府出击面对成十倍于己的敌军,他首先攻击尚君长最弱的部将尚、张所统率的十万饥民,一战告捷,而高骈也出其不意对王仙芝所率三军进行大规模的出击,一举成功,形成了局部优势,敌众丧胆,于是连战告捷,直抵扬州,果于第二年(乾符二年)五月攻克扬州,王仙芝战死,尚君长率残军逃往徐州方向。冷孜上报朝庭,封程闷为扬州府右将军,并令其率军二万击灭徐州乱军洪英,高骈回朝复命,而程闷顷立大功,又不辞辛劳,扫荡王、尚余部,朝庭褒奖屡加,真是平步青云,官位已和刘淮平起平坐了。
转眼到了乾符三年,天下荒旱,改年号为广明元年,庚子岁,唐僖宗为了改变朝运,于长安大开武试,招募英才。黄巢辞别父母,竟赴长安入考得中武举状元。入朝晋帝,僖宗一见黄巢如此模样,唬得魂不附体,大怒之下,把黄巢革退不用,昏君失政,宠用奸邪,朝荒杂乱,文武无能,因唐僖宗有眼无珠,见贤才不能擢用,把一个有帝王之才的黄巢逼得写下"唤出扶桑日,重教天下明。但得马前三千卒,敢奇唐朝四洲"的反唐诗。后来逃到长安城外的藏梅寺的后花园中得到一口宝剑,于庚子年壬申月甲申日庚午时,试剑起手,因有愿在先,不杀寺中一个僧人,就对着院中一棵大树起手开刀,不想树倒下一颗人头也落了地,鲜血啧天,原来是法明老志躲到树洞里,不想天意如此,大数不过。僖宗以貌取人,失之黄巢,致令官逼民反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唐家囫囫囵囵一个天下分为五代此乃后话。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七
作者:佚名
乾符二年(公元八七五年)杨益自乾县岑阳乡鸡子堆监造靖陵,回长安,由吏部尚书程敬思一起奏,有钦天监金紫光禄大夫加国师杨益回京,有本启奏万岁,钦天监杨益要带严从盖、唐岩仙等上昆仑山步龙,准奏,即日起程;杨益即乘机启开御林禁库,把秘书中天机、玉函二部挟出,同曾求己与僚友严从善(赣县人,乾符元年钦奉勒封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监),唐岩仙(南康郡)等乘乱出长安,到陕西的韩城,筹集了部分盘缠,一行经川入青海断发上昆仑山,坐石室,参拜九天玄女,后来步龙过云贵经两广到湖南,与沅江县里彭县令下祖坟,乙山,下后三十六年始出官贵甚众;批明初下半纪)吉,后贵,初损二丁,后果有一一如验。乙亥(年)乙亥(月)丙子(日)丙子火(阴府一克山),戊子时,为平分阴阳格。果然,时过不久,黄巢于藏梅寺起兵,中国大乱。黄巢斩了法明,离了藏梅寺,途中收一伙不及第的举子,反上金顶太行山,杀到宋州。不到半年,收了朱温、尚让、柳彦章、柳彦随、葛从周、对天王、孟绝海等文士猛将,聚饥夫百万兵。命葛从周为总兵,尚让做军师,朱温为先锋大将,一举夺了东南州郡,经兵直至潼关,击败了李芪、朱真二个守关将领,浩浩荡荡直奔长安城而来,在八里桥安营扎寨。僖宗闻及大惊,急问田令孜此事怎么办了?令孜急奏:事情如此紧急,不如前往西祁州避兵;当日,帝即传发,田令孜同文武保驾,只带皇后一人,离开长安急急迳上西祁州而去。
广明二年,僖宗在西祁州命吏部尚书程敬思前经直北沙陀,宣诏封李克用为忻伐石岚破巢兵马大元帅雁门关都招讨,遂赐金宝十车,金银牌五百面,空头宣五百道,龙衣一套,玉带一条,更遣健将八员,官军五百名,金宝敕书;一面遣人调取二十八镇诸侯,到河中府会齐,好同李克用破巢。不到四年将黄巢逼出长安,损兵折将,最后同其侄黄勉败走到巢山的鸦儿谷,黄巢自刎而亡。
当时杨益一行被邀在覃州节度使邵升昌府衙作客,闻听黄巢兵乱长安、僖宗入西祁州调取二十八镇诸侯到宫中的消息,这覃州邵升昌原在陈州任太史,身患无名之病、百般医治不见效。正好杨益奉旨到富平紫金山监造皇陵,就派人到紫金山请杨益。到了县衙,邵升昌扶病相见说:当今宦官为权,内忧外患,下官本应驰马沙场,效命皇上,然天降灾殘,六年不愈,整日忧心如焚,不知所以,乞望先生卜示天意以便下官免除灾危,重振帝业。当杨益问明邵升昌生辰八字以及有关情况后,即对邵升昌说:太守日后将有调动长迁,庚子年后肩负匡扶社稷重建朝纲的重任,一生荣禄降厚,宠信无比。区区微恙,转瞬即愈。大人只需将官府稍迁驻地即可。邵升昌正要开口问明原因时,杨益摇头阻止他说:大人暂且不必多问,稍侯病愈,下官再说明所以然不迟。
于是,邵升昌立即下令给东沿县令,叫他将太守府迁出东沿地方。当邵升昌驻地转迁之后不久,所患六七年的病痛不药而愈。邵升昌喜不自胜。设宴招待杨益。酒席间,邵太守问曰:尚希大人阐述幽妙,以聪耳目。杨益回答说:下官浅学,有愧盛誉。大人本命在申,申为土地之主,而你驻居东冶,是为申上冶炼,火光照天,此为金火相烁,所以造成相害,风水避凶,药物是不可解的,只有离开它,就相安无事了。邵升昌听了这番解释,连连点头,惊叹之余,诚心和杨益结为异姓兄弟。不几年邵升昌就荣调覃州任节度使。这次听到杨益来到属辖沅江县,就派人请杨益来潭州相会,正好生发庚子之乱,邵升昌请杨益公分析形势出主意。杨益说:目下黄巢之乱,只是反映朝庭腐败的一个方面,观天象,不出四年,巢军将灭。僖宗还朝,将改年号。又是四年,僖宗被令孜所害,饿死山中。新皇帝登位也是短命。李家天下气数将尽,将有五代十国代替。一个甲子之乱,当有明君。邵兄不日当有奉令北上助王堪乱之举,前程远大,你好自为之。邵升昌问杨兄弟将何往,不如随军北上,杨益回答说:兄弟早已弃官,现适逢乱世,当隐迹山林,行觅民间,把一生所学造福苍生,各有天命,你我兄弟从今后各奔前程,如若有缘当再相会,就此珍重。
不几天,邵升昌果接到北上助王灭贼之命,广明四年,黄巢于巢山兵败自刎,僖宗接回长安,改年号为光启,邵升国勤王有功封兵部尚书,僖宗欲召杨益,令邵升昌派百胜军孙誗、李迈、加都监仆则巍统兵南下,明为追剿黄巢残部,暗为追缴杨益及其挟带二部禁书,光启四年,僖宗果被令孜所谋害,死于宝鸡山,僖宗因为荒淫暴虐,昏庸相继,祸乱相仍,民愁盗起,不可复发,为天人之所共愤。太子李晔即位,是为昭宗,年号景福,成化三年被朱全忠所杀,哀帝李祝,天祐四年,(公元九○七)年让位于朱全忠,唐亡,立国二百七十六年,朱称帝,国号梁,为开平元年,此为十国五代六十年,一一为杨益所说。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八
作者:佚名
杨益等和邵太守分别后,即由湘江乘船,进入衡山,转攸县,经茶陵,而儒县到桂东,上五指峰,在营前位谭家大院,结识了谭全播,认为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就对他说:"谭兄弟不久当飞龙在天,当今天下大乱,时势造英雄,尔当抓住机遇,择时而出,以天下为已任、为天下百姓出定尽点责任。"此时,杨益已改名为筠松,字九平。经虔州(今赣州),住在赣县水墨洞(后居扬洞,地属茅店乡内。其地形独特,后有高龙岽,左有丫机岽,右有象岽)。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黄巢率从自浙东转入江西。破虔、吉、绕、信等州。那是杨筠松,严天民、唐岩仙和曾求己等避乱居住在水墨间的第二年,不久,他们见避害地豫章之虔州他们的家乡,连年兵乱,而官员无能,百姓困苦,面对这样兵荒马乱的年月,决定各奔前程;严天民仍住水墨间,后于公元八九五年迁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密石严坊栗树下居住。而杨筠松却心如静水,决心把风水这一门学问,从皇宫搬出来走向民间,倚身于广裘的山山水水中,真是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想自己并不是什么钦天监博士了,也不是什么狗屁国师了,他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先生,溶入民间,向民众宣传山清水秀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用这门学问和技术传播大江南北;使得广大百姓知道风水,相信风水学问的作用。杨筠松仰望着浩瀚的星空,思绪万千。昔东晋郭璞得青乌子此一术,因不肯与王敦谋反合仿,于公元三四二年时被敦车裂死,英年早逝,所著葬安遗世。四百年后(七二八)出邱延翰又为玄宗所逼以"八字"、"天机"等书进屋,终老皇室。今我杨筠松时逢乱世,熟读郭璞葬经,又喜得邱公二部天书于身边,定要将此术发扬光大,用于百姓谋得好风水,实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第二天,就与严唐二友告别,与曾求己一同上路,走进了大自然神奇的山山水水之间,他要拿起师父竹管道人传授给他的九天玄女赶山神鞭,呼龙赶山,挠天地入怀,寻觅一个个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风水宝地,造福百姓,多出人才,能为子民、为百姓谋利益。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九
作者:佚名
二人出得洞间,到了茅店对岸一叫汶潭的地方,潭边二山叫龙吟山(后改名杨仙岭),沿汶潭逆水而上有江口、南塘、龙口、龙沙、龙潭上是称潋水,古称潋水为镜水,因水清澈如镜,能照人三生。有马秀才徒京赴考,途听往照非己之形,乃现一猛虎也。一老翁公与人闲聊时常说:自己每次往照都是现作美女,而且云环霞帔。漳中有时现开莲花,瓣瓣皆为青色。更奇者,每至中秋之夜月华正圆时,潭底现出一金色犀牛抬头望月,哞哞连叫三声,杨筠松围着汶潭,山上山下转悠了三天三夜,认为这里是一个天子地,有神鬼守护,记下了穴位,想得下次中秋日来此寻觅。
此时,杨筠松已然道装穿着,曾求己亦道童跟随杨之左右,离开汶潭,行至江口,乘船逆贡水而上,过峡山入于都境内,一路尝山观水。一日来到黄龙禅寺,在山门前看一众人围着一卜卦人,看那人长有异像,星眸灿灿,岳狱严严,胸部不宽广,正向众人口若悬河,不觉怦然心动,此人莫非就是我要找的传业弟子乎?待他为人卦完,突然从右樟下走出,向卜摊行去,喝一声卜卦的,卜卦者抬头看见一著折角折绉的道人,步履不堪,走来招呼不打,就一屁股坐在木椅上,岂料刚落下屁股,其椅顿折,卜卦者忙一把挂住其双手,才不至跌倒,周围观众皆笑之散去。道人抱拳转身欲行,卜卦者忙抢出卦摊婉留之。卜卦者诣道人膝前一跪到地,口称仙师请受徒儿一拜!道人说:予一游方之士耳,何所见而仙师予?卜者说:弟子早已批定卦数,请仙师观那坐坏之椅背底;即将那坐坏椅背底翔转,请道人观看,见上面写着"辛丑年,癸巳月,辛酉日,癸巳时,此椅当为仙师坐折"。那道人见那椅背之字,不禁哈哈大笑道,我杨筠松也!卜者一听忙说:仙师莫非虔化钓州的当朝杨国师那;杨筠松说:正是!原来那卜者考生曾名文展,是于都崇贤里人,小时习孔孟之业,三考未竟,奉父命弃儒而贾,缕缕不窥其经,每至血本无归;偃蹇半生,一无成就,无颜见父母妻儿,乃与然游荡,于黄龙寺栖身,一僧见文展眉清目秀,谈吐清雅,是斯文人,不似池中之物,便与其亲近而传其五行八卦推行之法。文展于困苦中似看到了光明,便昕宵研精,寒暑不辍,足不出寺门一步,整整三易春秋,终于恍然大悟,对僧师说:道在心意中矣。僧喜而说。施主以术可示人矣,当今朝乱无纲,帝已避地百卿州,尔于寺山门前主市垂帘卖卜,日后当有奇遇。文展于是在寺门前设卦摊,专等仙师降临,因诣之者,所决之子,皆当无误,一时名噪城乡,故实怃虚日。今见实验无误,仙师已降,心中狂喜,急忙上前说:师父在上,请再受徒儿一拜!杨筠松说:"孺子可教哉!惜费聪明,于无益之地,子既拜称我为师父,请先说你拜师何求?文展说:"求师赐予仙丹,度脱凡主,相随门下"。杨又一笑,你枉聪明一生,糊涂一世,如此俗见,观你先学习业儒,而又学习贾道,曾作文欲投明师。道家丹药,犹儒家笔墨。你能否吞墨举笔,即成名家乎?曾答:不能。杨筠松心喜不露,要再提几个问题考曾文展。就对曾说:"我现在再提几个问题,你能回答我么?"答:"可"。杨问:"你能使师入尔心腹,代你著作乎?"答:"不能"。杨道:"我知道汝不能也。仙道如儒道,必须专心致志,历阶而进。断无饵一粒丹即飞升天上者。此皆好事者托词书之以谈世也。吾视你聪明善悟,略有慧根,故不远万里寻徒至此,我先示你于丹青头,见杨筠松从袖中出一轴屉之,中间大书一"诚"字,上书一"真"字,下书"妄"字,右书上"实"字,左书一"幻"字。指着几个字对曾文展说:"此即大丹原委,成始成终,尽在此中是矣。"曾再拜说:"弟子愚昧,恳请师父明示"。杨说:你仔细听好,这几个字的道义在于:上求其真,下辟其妄,右依其实,左依其幻,如为人之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者无愧,是即诚也。天岂有弃此八字之仙乎?是故入道之始,曰真人,言真能克尽人之道也。一有不然,即流于妄。纲常不明,则人且不成,何有仙乎?能右明此八字,敬慎勿失即实,实则德明,无物不明矣。故曰"至诚前知"。左此八字即幻,幻则生狂妄,荒诞不经矣。故曰:左道惑众;你能一心安真实,去经幻妄,诚在其中,自然入定。定则静,静则精,气神三室之光王自见,见而团聚之忽散,此即为内丹,道在是矣。曾文展说:"师父适才所云理学为常谈也,儒、释、道尽在止乎?"杨说;"儒、释、道三教同源,其流则去。儒在明明德,释在波罗密,道在清静头:古今成圣佛者,无不从此入门也。就像你苦苦悟之神卜,亦是从庸所论五行入手,能辟去浮游而存精实,非由一诚之德乎。大小一理,你何信其小者而略大者乎?正在此时,寺内有僧拍手出来,高唱"啊弥陀佛,善哉。杨施主真高论也"。即向曾贺其拜师学艺。杨筠松说:"吾既收汝为徒,即以所挟秘书以传,用风水一术,随师行走江湖,扶危济困,救贫于世,二位以否,师徒缘至。于是曾文展拜别寺僧,随杨筠松寻龙觅穴于大江南北,山水内外留下仙踪。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
作者:佚名
唐僖宗广明三年(八八二年)三月,受五华神光山张万三员外邀请(张父任侍郎之职,曾与杨筠松同朝为官)同曾文展一同前往,为其卜吉地鉴造华厦。日月比和格吉日良辰动工:批明尊帝星方出月用谷将加生门天河转运吉星方,用之后三年举家封侯,仕官不替。
回虔途今会昌经盘山登山顶,走羊角过馒鱼岭上"虔南第一山"游汉溪岩,相传那汉溪岩,因为杨国师到过堪卜风水,原来只有三十二景,后来加上了"龙头石草长差须,鞠躬门两山巧会;舍命烧香有深渊,祖师庙前望得远。又传宋时杨筠松后裔杨文广兄妹率兵征南蛮,在羊角扎营,有杨八妹巧斗馒鱼精的传说和杨文广把一千七百斤重的大铁钟双手举钟送上了盘山顶。又因为杨文广兄妹打败了南蛮王后,在带兵休整后到汉仙岩,杨文广兄妹游览了汉仙岩,后来又添上了,龙洞幽经四处通,万年峰前文广像二处景致成为今天的三十六胜景。"杨公师徒离开了筠门岭在周田的紫云山的凭虚阁歇脚,凭卢阁的一殿宇,汉代所建在岩中可容纳几百人的内穴有石关,石仑、石床等,相传齐武帝曾在此避过难,梁武帝亦曾读书其中,杨筠松看到挑水要到山下,很是辛苦,便跃上岩顶用赶山鞭插入岩中,拔出神鞭,即涌出一股清泉,从数十丈的岩顶倾泻而下,宛如一匹白绸垂挂在上面,解决了住阁僧人饮用水之难,接着又在右侧的绝壁悬崖上插上了一棵桂花树,历经了千余年,每当秋月花放,远近闻香,沁人心肺,仙迹犹在。杨筠松师徒寻龙捉脉,叫曾文展记下有:回龙顾祖、美妇踏车、官帽、狮子滚球、象牙、猛虎下山、黄龙挂珠、蟾蜍望月、九龙聚首、乾坤相会、海螺吐珠、凤形、等三十六形吉地;当时尚未有会昌县,地属于都县所辖,古称九洲镇,因此镇座落合手风水,以后可为州县治地,便用赶山鞭于贡水出口处,赶成鹅形,锁紧水口,又叫曾求已在坎方(壬子癸)埋下十二口刻有会昌二字的唐武宗年号的地砖(于太平兴国八年设县,适逢镇人挖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一
作者:佚名
杨筠松同曾文展师徒一行逆贡水而上至于都东北五十里的禁山,上仔童山,此为于之祖山;后奔崇贤里曾文展家中盘缠数日,文展拜别父母兄弟妻儿,随杨筠松入虔化莲花山。耸秀如莲瓣,势向虔化为其祖龙。而山背属于前为天子山,若垂幙然,势与九山嶂竟丽,在金精山金精洞有廖伯王禹者,号金精道人,原家住虔化肖田见到杨筠松投缘至极,即拜杨筠松为师,叫曾文展为师兄。游览了翠微峰后,到达钓州,此为杨筠松故居,但已为兵火所焚。在天子地林中凭吊尊祖竹管道人结庐遗踪。乘舟达璜溪中坝,见其河中有一巨石,上尖下也尖,而腹巨,腰细足陀;杨喜赞其为璜石,顺循水之流向可分为上中下三坝,尤以中坝形如平垣,而拳似昂伏,纵横错降,有若星拱,此地可以说是旺气攒积,而旁叱背溢逐成佳致辞。数七陀巧为北斗七星合可取名为:富屋陀、竹闵陀、百福陀、社坛陀、龟钱陀、观音陀、蜇头陀。双可依峰岭之麓奠厝修居,负山潋萦涧,真形完气聚,实可建村立圩,为一姓百世不拔之基。
时廖瑀听得杨师观形穴如此精僻透徹,心中暗喜,如能说动族公徙迁居此,真乃上好风水宅地也;就请杨公和师兄等到肖田黄泥排,见过家中父老,随即引来族公廖銮拜见杨筠松师父,席间言及要造宅地之事,请杨老先生指点,杨筠松心知此为廖瑀揽合之故,乐得顺水人情,只好说在璜溪的中坝是为立百世不拔之墓的吉地,丁财贵均可大发,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秋,廖銮看顾肖田黄泥排举族徙璜溪于中坝河畔建村。沿岸筑堤坝,此后繁衍兴旺分居闽、粤、浙、赣各地。明代成为县内唯有十日四圩集的圩场。
而璜溪因杨筠松赞石得名,有廖銮徙居而扬名,自杨筠松喝形唱名有:陀列七里,白虹又绕,廖銮的璜石枕流及廖三传的白石仙踪(牛形),其后又添江东钓鱼,璜溪古市,合流砥柱,溪院书声,合为八景,而载入清河郡廖氏谱中,以供后人寻踪。璜溪亦在元时改名为黄陂至今。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二
作者:佚名
杨公师徒离开璜溪,一路寻龙觅穴,考证风水,传授阴阳天机秘诀,揽天地入怀,溶自然一体穿越于青山绿水之中。师徒忘形得意,来到于都五湖潭的僚溪(今兴国三僚村)只见群山绵绣,绿水抱情,四周山峦圈成似一太极度,左右,前后,上下,远近,真是山水有情人难舍,师徒一行好致趣,今天在陈家,明天在刘屋,后天来到沈村。天天山水结伴行,寻得真龙在僚溪。第四天,杨筠松对曾文展,廖金精说;这个地方有哪些形胜呢?曾文展说"东方震卦有经吸石",廖金精说:南方离卦有天马水向东流出。曾说:西边太乙有御屏山,山上有长庚水到戊已中央与天马合流、廖说:北边壬子癸有廉幕相应御屏为后龙,可出白衣奉诏上朝为师。曾说:艮寅向上有蜈松出土形,有虎形,廖说:两水相会为阴阳水,曾说有龟蛇相会。廖说:水口那边可惜太过狭长缘油槽。曾说:有狮象把水口,加五虎下山不怕它独狭又长。杨筠松说:好!这个地方十分的适合为师心愿。我们就在此选地居住,开辟万世基业。就这样,曾文展选在龟蛇相会,廖金精选在猛虎跳墙,杨筠松选在罗经收石;随后曾文展向沈姓买了地方,廖金精向陈姓买下地方,杨筠松向刘姓买下地方,各自搭起寮棚居住。广明元年(公元八八○年)杨筠松叫曾文展去于都崇贤里小涸今曲洋地名接其父曾德富、母胡氏、兄文遄、弟文迪一家迁居僚溪并给曾文展写下地钳记铭: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起顶,西北廉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戊相弄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免乌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输今钳此记付文展,三十八代官职显。
廖瑀(金精)因修道未娶,而其父母远在福建,后于五代末宋初时,把叔父廖明一家徙迁僚溪为一世祖至今已传至四十世了。
相传三僚先有陈、刘、沈三姓居住,后有高(杨)曾、廖迁入,自杨筠松、曾文展、廖金精入住建寮筑房不知以后情况有了异常,陈姓人原住上下寮、中寮为廖金精所居,渐渐办什么事好像不顺了,六畜发瘟,男女多有生病。族长一只猪婆二三年都不生猪崽,有一天,这只猪婆突然咬坏栏门冲出,咬住一根建房屋梁西向而去,族长看到不妙,就叫全族人跟猪婆走翻山越岭到了一个叫黄沙和睦坑的地方,就停下不走了,怎么打它、吆喝它,它都不走,族长就叫族人于四周搭棚安家定居下来,以后人丁兴旺。刘姓人也怎的十几户人,今天死一个,明年折二个,几年功夫就没有青少男丁了;而沈姓人较多,但到了宋初,曾姓人用三年功夫做了一个大砂手(青龙),沈姓人认为影响了他们的风水,一夜间就把曾姓人那只青龙砂手挖掉了。曾姓人不服气,告到衙门,然后到华山找到师叔陈搏、写了几个字到赵家皇帝,就派了一个太监来调查处理,不想到沈姓那里过了一夜就死了,这下害怕了,就连夜带着族人逃逸到瑞金定居了。还有一个姓高的多年了没生男丁就请杨筠松改门楼风水,第二年就生下一个男孩。姓高的很高兴,就把他一个大龄闺女嫁给杨筠松做老婆,后来给杨筠松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杨名山,后来迁到福建太宁将乐的洪巷,宋时在永春太宁一带做风水很出名。
杨筠松在三僚教徒传道侨居二十多年。为了补充三僚天地灵气,便在帘幕山山腰狮形边种了一棵杉树,后来生出九枝尾,又名九尾杉,成了全村的风水树,至今已有一千多岁树龄了。叫曾文展在坎方和卯方建北斗庵,东华寺,令廖金精在离方,酉方筑南极度庵,西竹寺;又于天马、长庚二水汇合处建石桥连接阴阳两水;并在龟头上用起山鞭扦插沙井一口;又造东郭朝云、南极晴翠、西山晓照,北浦渔歌。九尾松,话龙脑,多士石,甘泉井等八景,而杨筠松写给曾氏的世居地钳铭,后世也一一验证无误。杨筠松在江南进行客家风水活动的踪迹很多,其中出风水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今天的兴国三僚村,这个村现住村民均系杨筠松亲传第子。曾文展、廖瑀的后裔,他们师承家传祖训,于风水一学代代相传不兴不灭。现在曾氏自文展二传起至四十二传人,而廖氏自廖瑀(前廖)之叔廖明公也已传四十三代了。
公元八七九年末,有当朝金景光禄大夫拾校户部尚书爵封会稽子者谢肇、字景初,赣南最早获得要职的武职人才,衣锦还乡。谢肇家乡在今兴国县的樟木(唐属赣县或于都)改名衣锦乡,谢肇出身武勇之家,僖宗时,随父领义军"征蛮"有功,封任安抚江岭都护 ,乾符年间(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授虔州刺史,广明元年(八八○年)改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后拔谢肇为工部尚书,并充为胜军防御使,率军平息动乱;随后又督兵平定闽粤容管隶卒之乱子。谢肇返乡后,听说国师杨杨隐居僚溪,就前往拜访。闰将现兴国的古龙岗、兴江、梅窖和今宁都的青圹等纳入衣锦乡范围,僚溪也因杨、曾、廖的侨居更名为三僚。杨筠松为感激谢肇关怀情义,特地为其相卜阳宅吉地。并批明,年内史君将有调动应在南方。果然,调为岭南韶州刺史。
行别前,杨筠松拿出僖宗赐吉州青原山安隐寺"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谥号圣旨。拜请谢刺史派专人送吉州府知府去青原山宣读。谢刺史即安派师爷带领 八名军士前往吉州府送发完毕。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三
作者:佚名
光阴似水,斗转星移,转眼间到了八八○年春。京城不断传来消息。黄巢义军已攻破洛阳,不到半年进入长安称帝。僖宗西避祁州,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大量难民南下逃离战乱。杨筠松师徒在虔化僚溪隐居,一日,杨筠松忽然对曾文展、廖瑀说要去福建太宁省亲。你们在此日耕夜读,不能松解,求已留守,说完,飘然而去。原来杨筠松想赶几座江西的山(龙)去福建使他父母亲、兄弟叔伯有好风水。就到吉水赶了一座军旗山到太宁。见过母亲兄弟叔伯,全家倾诉别离之情。一日,忽然邵武故友黄知良一行来造访,一别十年,故友相见,是乃有缘。
黄知良拉过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引他先拜叩杨母尊师婆婆,再向杨筠松行三跪九拜大礼,尊杨筠松为师父。杨筠松问这是何意,黄知良说,前二年兄弟就给杨伯母来信,说我有一侄要来拜你为师;这时杨母叫人拿出书信,说是二年前收到此信,因为音信渺茫,未曾联系。杨筠松见母亲如此说,就答应下来。这时黄良知又把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拜见杨婆,又到杨筠松跟前行礼说:这得感谢杨兄弟,二十年前到蔽陋居查看风水,帮我修改门楼,为我父卜葬牛眠吉地,按照杨兄弟所批钳记已有应验,此子名叫峭山,于公元八七○年四月十五日酉时出生。国师交待他诞生时我在屋门前亲手植下一棵小松树说:"若你长大,则吾宗蕃衍"。自他出生后,已一连生五子。真是感激不尽,杨兄,你的风水学问太神奇了。杨筠松把黄峭山拉到跟前,仔细端详了后,对黄知良说:此子骨格清奇,绝非凡品。临走时给黄知良一个风角锦囊,叫他在峭山长大后给他,在紧急关头照锦囊行事。几十年后,黄知良在峭山出生时栽的这棵树果然长得高挺拔,枝繁叶茂,极度非寻常。而当年那个被称为神异圣婴的黄峭山也已长大成人,当他父亲去世后,依照杨筠松的锦囊计划,在一天内同时娶了上官、吴姓和郑氏三位妻子,生了二十一个儿子、一百个孙子、十三个孙女、三百三十四个曾孙、一百一十六个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这个人就是黄峭山。当他在一百岁生日时给他二十一个儿子每人一本江夏堂房谱,一百两银子、一匹马、一首刻印的上马诗曰:(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旧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妆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府庆,三七男女总炽昌)。当众宣布三天内,除了长子不离基业,其它儿子带着家眷子女离开到外州外省去发展事业,光宗耀祖。此后,邵武和平里坎头村黄氏一脉逐渐蕃衍国内各地和海外诸国,成为江夏堂黄氏中以峭山公最为荣耀和最有声望的一支族。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四
作者:佚名
杨筠松送别黄知良父子后,即朝夕侍奉母亲,以尽人子之道。同时悉心教诲黄妙应,以天机、玉函之要理传授。转眼过了三月,一天,杨筠松向杨母兄弟提出父亲骸骨入土寄存已二十年了,当时因时间紧迫只好以速法之地安葬,现在时间快到了,虔州赣县龙潭有个犀牛望月形,是个天子地。有神物宗保护,只有每年中秋之夜才显出穴形,只要母亲和兄弟同意,这次我把父亲骸骨带回江西安葬。杨母说:益儿如此孝心,当感动天地,你兄弟怎么能不同意呢。
杨筠松辞别母亲兄弟,背着父亲骸骨,同徒儿黄妙应经宁化,石城进入虔化,一路寻龙觅穴指点山河于五月端阳节前回到僚溪,师徒欢聚,畅谈别后之情,黄妙应拜过曾、廖二位师兄,曾文展对妙应这位师弟特别亲热,带着他在僚溪转游山水,对杨师所定形胜一一解释;廖瑀亦对这个小师弟倍加亲迈。不时授以修道之要决。转眼到了仲夏六月末,一天,杨筠松叫曾文展、廖瑀同往赣县汶山,留下黄妙应同曾求已在三僚,习练功课。汶山,即赣县汶山坛岭,在城东三十里,一名升仙峰,相传唐太历中(代宗李豫七六六至七七九年,代宗广德二年。)司天监杨景风注"宿矅经"并有康居五星之音译),女道士邱真升仙于此,巨石盘亘,受十邑之水,汇而为潭,广数十丈,深不可测。旧传有渔父于潭中得大小铜龙五个,今存其四在观中。其东南沙阜特起洪涛不灭,号曰浮洲。世传有仙女竹仙娘墓,或隐或见,时著灵异岭西有响石壁立十余丈,过者辄长啸高呼相应答,溪流其前,恍惚如缘竹之声。又西北为马眷岗,山脊类马首,鬃鬣俱肖。又清潭底有神兽犀牛,每年于八月中秋之月圆时,潭中水分两边,底现出犀牛望月吐纳吸收月阴之华,三汲而隐,水复原状又西北二十里有曰回军岭,为里人方氏率众却巢兵故名。杨筠松师徒三人上得汶山住入观中。觅得山下赵姓会水者,能潜入潭底一日一夜,给予银两约定十五中秋夜送骸骨于潭底犀牛口中,不想姓赵者非待闲之辈,冥冥中似有人指点他,把他母亲(母亲避害黄巢之乱,从河南逃难至此不幸病故)骸骨用几片大菜叶包捆随身带着,是夜,杨筠松师徒于潭边静候,赵大哥抱着用棕衣包好的杨父骸骨两眼注视潭中,只等杨仙示意就跃下潭中,正交子进,月圆光华,但见潭中银波翩舞,水分两旁,缓缓的走出金色犀牛神兽对着月华张嘴吐纳,杨公挥手,赵大哥一跃下到潭底,把杨父骸骨送进犀牛口中,不料犀牛,口一张把棕包吐出来。赵大哥接到一楞神,忙从腰中把用大菜叶包的母亲骸骨送入犀牛口中,被它一口吞下,见如此,赵大哥把杨父骸骨挂在了犀牛独角上,这时,潭水涌入,犀牛悠忽不见,上得岸来,杨筠松拜拜赵大哥,说明:这潭中是个天子地,有神兽把守,今后你赵家能出天子,几百年江山。惜我杨家只能出将了。天意也。后世有俗传云:赵家天子杨家将,即此。然赵家建立大宋朝,坎坎风雨三百余年,而杨家将的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的事迹却演绎了近千年。成为有影响的一种文化在各朝代人的心中生根开花。
当年杨筠松师徒登上的汶潭岭,后人改名杨仙岭。住过的邱真观亦改名杨公庙了。
杨救贫传奇:连载之十五
作者:佚名
唐末,虔化县的清泰方麻田村,(今宁都县洛口乡麻田,以村后山林长麻竹而名)这里山清水绿的,一条溪流向西北,山尾流出村中转了一个大弯,出东南去注入梅江,在大湾里,有几十亩的大鱼塘,长满了荷叶莲花,一千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有一个叫卢光稠的人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曾任过虔州刺史,因受宦佞陷害而辞官,卢光稠就迁到这里。一共有九个儿子;传说,卢光稠他娘怀了他十二个月才生下他来,出生时满天红云,不少喜鹊在他屋周围叫个不停,人们都在议论这个小子以后不是凡人。他的哥叫光睦,他排行第二,以后是他的弟弟,叫光赞、光辉、光肃、光照(幼夭折)、光蕴、光谦、光淮。卢光稠字懋熙,别名十七郎(八四○至九一一年)。少年就天资聪颖,喜爱骑马射箭,舞刀弄棒,臂力过人。长成后,身材魅伟,仪表堂堂,为人耿直仗义。虽胸无笔墨,且能结交朋友,甚得乡人好评。广明元年,京城被破,唐帝西逃,天下大乱,大批难民和中原人南下避乱,是年终,其南康郡牛田里卢阳洞(今上犹双溪卢阳村)表兄弟谭全播领一班好友黎球,李房国等来麻田。卢光稠家商议聚兵之事。过了春节,议事未果,等待时机;一天,他们习武之余,满身热汉,几十人全都脱光衣服到莲池塘中游泳,你追我赶嬉戏不已,正值午时,阳光突变,阴云滚滚,且有似雷鸣之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的响声,在西北空中传来,两朵乌云飞快前进,突然在他们上空飘落下,一左一右,原是两座山峰,他们惊讶不已。急忙上岸穿好衣服,这时只见远远三人似流星快速前来。原来是杨筠松带着曾文展,黄妙应二徒赶山去福建太宁,来到这里,杨筠松在山上远远看见莲花塘中一条金龙上下翻滚端气直冲云霄汉,塘里不少虾兵蟹将在纳喊,声振长空,不觉走下山来,赶来的两座山,一座落在球村叫旗当山,一座落在麻田叫龙马山。谭全播看到是国师杨筠松来了,忙叫卢光稠等上前拜见;又见过了曾文展和黄妙应。原来,四年前谭全播在老家双溪卢阳洞时见到杨筠松,并且受过恩泽,这次来球田下是受到他当年的指点而来的。杨筠松见卢光稠身高八尺双手过膝,两眼有神,大智若愚,有王者风仪,就对谭全播说:"此人可至王侯之位,但缺少一好风水相佐,你引吾见他母亲,待我给她点明。当时就一行到了卢光稠家,见过卢母后,卢母听全播介绍杨筠松乃钓州人,是当朝钦天监国师,大喜过望,就请杨筠松上座,叫他九个儿子向杨国师行拜礼。杨筠松指着卢光稠对卢母说,此子有王侯之像,当今天下汹汹,时势造英雄,无徒守此贫贱,目下尚缺一好风水助他,现机然巧合,山人今巧赶一旗当山、一龙马山至此就留于此地,旗当山有一旗门吉穴可用,卢母就说,一切由杨国师安排。当下就选下良辰吉时,将卢光稠父亲骸骨改迁到旗形山,此山山形奇特,就像一面迎风屈开的大旗。其墓穴坐西向东,北水南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仰天长啸,白虎盘伏,墓碑刻有:"葬八都球田江坳塘长含里旗形旗门穴酉山卯向,杨救贫卜"。墓完工之后,杨筠松就对卢母和卢氏兄弟及谭全播等说:二十四天明堂中会有一朵莲花,那是真龙真穴灵气萌支,到时可聚兵直下虔州为王,果上一棵草那只能先聚兵为盗。不想卢母心怀疑虑,怕真的出了莲花只有一个王位,九个儿子你争我夺必自相残杀,那不就坏事了,因此,隔二天就到坟墓观看。过了二十三天却末见动静,心想你杨国师也只是吹牛讲大话也。不想当晚突起狂风下暴雨,风卷雨势把莲花塘中一支莲花带叶随藕卷了起来,随风吹上旗形山上空,随后落在了卢氏墓明堂中,正好根藕叶花稳稳地在明堂里像长出来一样,第二天,卢母一早就起身叫上全播同她先上坟地看莲花。一看真的是莲花带叶随藕;真是国师大手笔之杰作也。继而一想心中骇怕,忙叫全播下明堂捞起那支莲花,丢到远远的地方,再拔起一棵芦韦草丢到明堂里,不想丢下去就像坐了根一样笔直不倒,卢母又是奇怪,心想此真天意也,这时卢氏兄弟一齐来到坟地,看见一芦韦草笔挺立在明堂内,忙下跪叩拜,愿父亲在天之灵,保佑儿等心想事成。
回到光稠家中,只谭全播心中起伏不定。想到杨筠松风水术真神也,不如叫在于都上牢的表弟刘江东拜杨为师学其神术,再叫自已儿子元谟拜江东为师岂不甚好。原来刘江东同他父亲也来到麻田,不想间江东看到杨筠松如此神术,也就有了拜杨筠松为师的决心。当谭全播向他一说此事正合心意,商量在适当的时候,由其父亲向杨筠松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