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567»Pages: 3/7     Go
主题 : 没有菩提心,即便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0楼  发表于: 2025-01-06 14:47

学生问:昨天您谈到行动和发愿这两方面,也谈到有一位大菩萨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努力尝试帮助一位有情并对此感到灰心。就我自己而言,当我看到这世界上的痛苦和负面事情--人类互相残杀折磨,残害地上、空中、水中的动物等等--只消看看这些有情众生就感到灰心丧气了。因此对我来说,可能一 秒或半秒都无法真正想到去培养或拥有这样的发愿。即使能有半秒钟如此作想, 但只要看看那些情况就会想;一生中即使只是帮助一个有情也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变得如此气馁时,如何鼓励自己持续发心,或甚至只是让自己想到菩提心?
师答:只需记得佛陀给的第二个例子--时长、火花等等的,甚至只是训练自己发愿。这对我们来说有点难以置信,因为我们总是要求明显的证据。尽管有点难,但你必须有这样的信心:就算只是训练自己拥有这种善念,即使只是训练自己发愿解脱一切众生,这也意味着有情众生具有福报令你那么想。真的,这意味着他们有此福德。是,这所有人都在互相残杀,这所有人都在互相啖食,这所有人都在互相挑衅,但却有一人在真正发愿。有你这么发愿,表示他们还拥有福德。有点讽刺的是,你可以利用这福德敲诈他们--你真的可以敲诈或操纵他们,你只是必须更为坚强。更多的苦应该令你这么想:“好,我要做得更多。”而且不要忘记第九品。如果你思考第九品《智慧品》中关于空性的部分,那么有情众生的数量、解脱一切有情所需的时间、解脱一位有情所需的时间,这些全都只是处于你对时间、空间的感知之内,所以其实不那么可怕。就像梦见在河里失去孩子的母亲,直到醒来之前都会是痛苦的。而当她在梦里游泳挣扎时,如果能在理智上了悟到“等一下,这必定是个梦”,那么她的痛苦就会消失。这是能做到的,我会说明年十二月前你就可以做到,那是非常能办到的。当然你可能会想“这不可能是真的”,习气的力量会阻碍你,因为轮回现象看起来如此真实、如此规则有序。就像这里的彩虹,其颜色、形状和在纽约的彩虹一模一样,是全然有序的。与此相似,轮回现象那种有序、完好的性质当然会不断考验你。我总是提到你们应该看珍妮弗·洛佩兹演出的一部电影《入侵脑细胞》(Cell),那可能是她最棒的电影之一。内容是关于她在经历某种做梦状态,而她必须记得这是个梦。只要她记得这是梦,就能一直处于掌控状态;只要一忘记,就会受到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支配。这个故事应该能给你带来鼓励。这就是为何菩提心的成分当中有一大部分是智慧,否则时间、空间、众生的数量等等会令你气馁。对,你说的没错,先别提一切有情了,就只是纠正和我一起工作的一个德国人都搞了二十年之久!不过很大部分也是因为我自己的过失,因为当我们和别人一起工作时,像是我和那位德国人一起工作时,我有我的计划安排,我有我对结果应该如何的定义并期望从他那里获得我定义的结果,这表示我对于智慧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也会气馁,因为我把自己非常执着的某些成功定义强加在他身上。虽然我不认为那有可能实现,但我在情绪上却放不下,所以每次都不管用。他没有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是你在设规则,是你在设定这个定义,你怎么这么顽固?他是个完全不同的众生,是完全不同种属的生物。要知道你不能那样做。”我会跟自己说这些,准备好自己,然后告诉他“来见我吧。”但是他一进门,可能是他没刮胡子的模样,他的一头乱发,或是他穿夹克的方式,就让我对自己说的那些话,像是“他是他,我是我,我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等等的自我准备,彻底崩溃。我马上会对他说“你怎么不刮胡子?”或者“你为什么用这款古龙水?”“你为什么这样坐?”几年下来,这已变成另一个问题。现在与其说我在试图帮他,更像是我在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现在我找他,可能就只是为了证明我能达到这个目标。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1楼  发表于: 2025-01-06 14:53

“ 毋庸赘言,追随法道的目的是脱离迷妄。从迷妄中解脱,即所谓的涅槃。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基本上,我们说的迷妄是指误解的想法、错误的习性.....我们具有一种持续不断的迷妄,从与世界和自己的微小、世俗的互动,一直到所谓的复杂事物,像是神、起源、时间、空间、终点等等,都是这迷妄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脱离这迷妄,那就是修道的目标。”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2楼  发表于: 2025-01-06 14:57

欢迎任何好奇想了解菩萨道的人来听课,也欢迎那些觉得这可能有助其学术探索以了解古印度智慧传统的人。同时,我应该提醒那些菩萨道上的修行人,要调整你们的发心,以菩提心作为正确发心来聆听这些教言。我身为传递这些话语的人,也应该生起同样的菩提心。

⬧ 菩提心与修道之目标毋庸赘言,追随法道的目的是脱离迷妄。从迷妄中解脱,即所谓的涅槃。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当我们谈到迷妄的时候,不是在说某种本具存在的神秘邪恶,也不是指什么存在于外的恶魔或问题。基本上,我们说的迷妄是指误解的想法、错误的习性,藏语中称作“不如理作意”(tshulbzhinmayinpa’iyidlabyedpa)。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例如当我们在自己有限的生活圈内兜转时,即使遇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却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视其为恒常。那是个错误的习气,也许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迟早会导致我们失望。类似地,我们生活的主要层面是苦;因为生活是不确定的,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所以它是痛苦的。但我们却把这样的生活当成欢乐、喜悦,并且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耕耘,那又是另一种错误的习气。然后在我们观看、听闻、品尝、感受事物时,这所有的事物--不只是声音、味道、气味而已,还包括价值观,甚至是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像是哲学系统、经济体系、政府体系等等的一切--全都不具有真实存在的自我、本体或实质,而我们的习气却一直认为这些事物背后隐藏着一个真实存在的本体。如今我们当中有些人应该已经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基本上,我们具有一种持续不断的迷妄,从与世界和自己的微小、世俗的互动,一直到所谓的复杂事物,像是神、起源、时间、空间、终点等等,都是这迷妄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脱离这迷妄,那就是修道的目标。这部教文全部的内容都是关于菩萨道。在菩萨道上,我们试着令自己解脱,而且不仅是我们自己解脱,还要明白实际上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相依的。要明白,发生火灾时,不存在只保护自己却不管邻居这样的事。进而应该努力如此发心,并有这样的决心:要解脱一切有情众生。这就是菩提心--至少菩提心起初就只是这样。
⬧ 菩提心即调伏当下之心
之前强调过,我们真的不是在谈某种超自然或神秘的事物,我们谈的是发展这当下的心,即你所拥有的这平常之心。你必定有一颗心。事实上应该要问:我们有心吗?心是什么?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应该编入一年级学生的教材中。毕竟我们若没有心,不就是具死尸吗?心非常重要。快乐出现时,是这颗心在感到快乐;痛苦出现时,是这颗心在经历悲伤。心是所谓“我们”“我”的最大组成元素。因此,掌握此心、控制此心至为重要。关于菩提心,我真正想强调的是:菩提心真的就是调伏这颗简单的心,就是此刻我们说话时对事物有所觉知的这颗心。如果允许我对此做分类,我们尝试以两种方式调伏此心,即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顺带一提,或许这又是一种古印度传统,这部教文里会有许多看似一再重复的地方。乍看之下你会觉得有很多重复,但如果真的深入每一偈,实则每一偈都有不同的信息。其实这正是我们必须让自己习惯的。以愤怒为例,我们的愤怒、嗔恚变成了一种习气,而它之所以变成一种习气,是因为我们让自己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你是佛教徒,那我们甚至还会谈到过去世--从过去很多生世以来,我们学会了嗔恚;我们与人交往,我们与环境、周遭状况来往互动,而这些人事物教我们嗔恚、给我们带来嗔的影响,嗔的习气就是这么发展出来的。所以《入行论》这部教文中的内容看似有所重复,其实是用类似的策略来生起菩提心。有一位伟大的西藏大师曾经写过一部对《入行论》的论释,实际上已被翻译的《文殊语甘露》也很类似,那是以禅修的方式对《入行论》作阐释,我觉得那实在非常有助益。不过,这次我主要是以较为理论和学术性的方式来阐述,理由在于:学习佛法首要之事就是树立见地。这里是指树立大乘佛教见地或是总体的佛教见地。一旦这样的见地至少在智识层面上获得安立,那么所有的技巧、方法--例如禅修等法门、后面偈颂会说到的供养佛陀沐浴等仪式,还有供花等等--所有这些看似很仪式性、有神论的事情都会变得有道理。否则,缺乏正确见地的修道就像在沙漠里迷路而又没有向导的盲人,往什么方向走都可以,但没有一个方向足够好。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在这里是以较为理论的方式来做阐述。然而,如果时间允许,我们也可以打坐、思维,甚至做一些禅修。因为菩提心与心相关,所以到头来,唯有通过思维和禅修才能证得菩提心,而且这也是最佳的方式。我一生中没有做过很多禅修,我只是略有修持,但我必须告诉你:无数年的严格研习、阅读根本文,阅读很多很多的论释,与几周什么也不做、就只是禅修相比,禅修远远胜出。我要分享一个不是禅修,而且可能听起来很宗教化的体会:非常强烈的虔心以及积聚福德资粮与净除染垢的行为,不知如何也会有效果。我的根本上师没有让我接受传统的仁波切培育,而是让我在年纪很小时就到佛学院受训,所以可以说我没有真正受过适当的仁波切培训。如今我必须向我的主要导师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致谢,因为那是个勇敢的决定。各位若是了解西藏文化和西藏传统就会知道,至少那是非常罕见的决定。因此,我没有训练过如何长时间端坐在法座上,几乎像尊塑像般一动也不动--在我身上永远看不到那样的事。在传统社会里,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悦。人们开了我很多玩笑,说我的臀部肯定有长角,因为我连一分钟也坐不住,一直动来动去的。但不管怎样,随着我的佛学训练,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批判性思维--批判一切!因为我们就是如此被培养长大的。几乎可以说在传统佛学学习之中,你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研读的每一部经典进行批判。这真是个大礼物!你只要想想就会知道,这非常先进。我不知道有多少亚伯拉罕宗教会那样做,我会说这些是印度传统的财富,所以我是以非常富有批判性的方式被抚养长大。然而随着时间过去,我也开始明白虔心、积聚福德资粮等等的价值。有一件事听起来可能像是我有点在吹嘘,但我必须分享。对于这部教文,我曾经在知识上、学术上进行了大量研读,就如同资深佛学学生会做的那样。数年过后,我决定去修供曼扎、大礼拜、到菩提迦耶等等的事情。之后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几乎像是初次阅读一样:“在我研读佛学的期间,怎么会没注意到这些呢?”那对我真是一大启示。其实我不应该用启示一词,因为我的老师们一直都有告诉我,实修远比知识层面的探索更重要,但那类建议并没有真正进入我心里。只有自己做了之后,我才意识到:“喔,当然如此!”

几年以后,我又再度尝试打坐、禅修与修持。我必须说,那时又出现了另一层次的理解。大约十七岁时,我总是想:《入行论》挺诗意的,里面有很多重复,甚至还有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琐事,比如教你如何洗手。文中某处真的有这些:如何洗手,如何向别人指路,休息时脸应该朝向哪个方位。我甚至觉得那些都过时了,“这书有两千年了吧,那些内容已经落伍、不重要了。”我从前是那么想的,但是直到做过几次禅修之后,现在我才领悟到寂天其实是在教导行动中的“观”。比如“双手莫揉搓”这一句--不应该双手揉搓着洗手,而是应该先洗一只手,然后再洗另一只手。当我十七八岁时会认为“那又如何呢?”可是现在约束过自己之后,我发现虽然两个方法都能清洁你的手,不管怎样洗其实都无所谓,但是这么做的效果是能立即令你的心意集中,这就是寂天想要的,这是他的计谋。现在每个人都在说“住于当下”,从安缦度假中心的指导员到某人的伟大上师,乃至瑜伽老师、心理学家之类的,大家都这么说,所以“住于当下”变得几乎没有意义了。与其告诉我们“安住当下,安住在此,住于这一刻中”,寂天却说:“要这样洗,要那样洗。”
多年前我去日本时,凑巧参加了一次茶会。各位有听过“无聊到流泪”这句话吗?当时几乎就是那样,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就在去年,我又参加了一次茶会。当时我去到一所尼师院,尼师住持坚持献上一个茶道仪式。虽然时间有点赶,不过后来我想:“何不呢?”我必须有礼貌,因为她也主办了整场教学。大家知道,日本人很重视尊敬和礼貌,所以我当然必须接受她的招待,于是她举行了茶会。当她在进行时,我意识到这其实是另一种伟大的正念修持方式。要知道,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批评,尤其是来自西藏地区的批评,说禅宗的仪式有限,说他们在方便法门方面较为落后。但我领悟到,实际上,茶道仪式就是他们修持正念的方式。他们所做的事情,像是接过茶杯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并不会让茶变得更甘美或有任何作用,但我能明白他们为何那样做,因为那会驱使你安住当下。因此,我们现在能赏识寂天这些貌似世俗的指示,像是如果有人请你指路,你应该用所有的手指指路,而不是一根手指之类的。这几乎像是在教小孩一般,但我想你会感激这些指示。虽然我刚才说将会主要以较为学术性、理论性的方式来讲解,但我希望告诉各位,若是要完全理解菩提心之智慧与大悲,必须通过自己的修持去培养。不过,正如弥勒所言:听闻很重要,听闻是通往这些大道之门。⬧ 培养世俗菩提心的方式
我先前谈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我们能通过造作来生起世俗菩提心--通过造作、有意的作为,几乎像是在假装。基本上你必须做些什么,像是和正确的友伴来往,即亲近“善知识”(kalyāṇamitra);阅读适合的教文,即获得正确的信息;带点刻意而为,努力去喜欢、享受诸如慈、悲、布施、安忍、持戒等事。这就是为何我真的很欣赏如今那些卡片类的东西,像是“要有正念”“要慈悲”。基本上,我们要无所不用其极地努力。要教育自己学习欣赏慈悲的人,比如圣雄甘地,在印度不缺这种对象;无需总是崇拜沃伦·巴菲特这类人--虽然稍作崇拜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非常无知。但是与其总是崇拜巴菲特,关注他在干什么、他怎么做到的以及如何效仿他,不如也去欣赏那些普遍受人爱戴的伟人,例如尼尔森·曼德拉,以及不是那么受人青睐但其实非常重要的人物,像是和曼德拉同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戴克拉克,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要真正欣赏那样的人,基本上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状况让自己喜好这类事物。接着要确实听闻慈悲之类的各种教法。有关大众利益、生态、拯救地球、素食等一切,你都应该去做,通过这些来培养世俗菩提心。接着就像之前所说,实际上去造作世俗菩提心。比方说,我要喝杯茶来让自己清新有活力,或至少让自己清醒一些,借此为解脱一切有情而努力。由此,即使喝杯茶这样简单的世俗行为也成为一种法道。不要想那听起来不对。我们具有那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心态,所以“以利益一切有情、解脱一切有情的发心去喝一杯茶”听起来似乎太容易了。你可能会想,你什么也没做,唯一做的就是为自己喝了一杯茶,却声称那将成为令一切有情证悟的一条法道,那怎么可能?从数理方面来讲,听起来不对。你限于思想框架内,因为你有这种受限的习气。这种造作确实会有帮助。记得之前举过的那个关于嗔恚的例子吗?即使在凡俗层次上,如果你一直这么想,就会变得习惯这种仁慈善良的心态、思想和意图。然后过不了多久,即使是眨眼这种小事,你也会觉得这样做是为了有情众生的利益。那时,你的世俗菩提心会愈来愈真心诚意,愈来愈少造作,愈来愈不是假装的。接着,如寂天在第八品所说:如果需要纵身跃入地狱道,那时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就像天鹅跃入莲花池一般。寂天在文中对此作了优美的阐释,他说:“对你而言,这甚至不是痛苦。”但就目前而言,倘若完全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一些团体的原因或是为了别人的缘故,你必须乘三轮车去某处,你也会觉得非常劳累,好像马上就在算计着:“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现在当然如此,因为你的心还不习惯。以上是培养世俗菩提心的方式,不需要任何仪式,而且不应该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当你坐在马桶上时可以这么修持,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持。事实上,如果限制自己--像是只能在佛像前修持,只能在佛堂里修,只能在清晨修持,或是只能在夜晚上床前修持--虽然那些能成为规范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需要这类时刻表,但那也可能是一种障碍。另一位伟大的菩萨华智(巴楚)仁波切曾说:“你应该努力修持佛法、修持菩提心,就像饿牛吃草一样。”只有一茎草也吃。不要想“我要再走远一点,那儿会有更多草”,牛不会那样想。一茎草就吃,两茎草也吃,很多很多草那当然很好。为了生起世俗菩提心,那就是你必须养成的习惯。
⬧ 培养胜义菩提心的方式
现在谈胜义菩提心。通过积累福德、清净染污--基本上就是通过修学世俗菩提心--接着你开始禅修。禅修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词语。对此,没有造作,没有刻意而为,没有仪式,完全没有那类东西。事实上,即使“禅修”一词也只是为了沟通才使用,甚至不是在禅修,而是什么也不做。那很难,我们不知道如何什么都不做。你会在第八品和第九品学到这个“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极为困难,是件难事。如果你遇到一位真正什么都不做的专家,你可以向他学习。我必须自豪地说,我曾经遇过这样的人--我自己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他绝对是什么都不做的专家,但我却见他没有一刻不在工作。即使到了八九十岁时,他依然不断在著述、编辑、传法、接法。比如有次我们旅行去中国,在成都时他求见十世班禅喇嘛,那需要一些时间安排,所以我们有五天的空闲时间。四川有很多观光景点,当然我们全都决定去观光,而顶果钦哲仁波切却留在小旅馆里。有一次我们出门观光回来,接近他的房间时,我听到像是在口传的声音。走进去一看,仁波切正坐在床上,椅子上则坐着一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僧人。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位僧人是当天早上来的。中国内地的藏人与怙主钦哲仁波切失去联络,分隔了很长时间。在多年彼此完全没有通讯之后,这位僧人前来见他。在他们的交谈中,顶果钦哲仁波切得知那位僧人拥有某个他从未领受过的教法传承,仁波切太高兴了!这就是他的观光,这就是他的盛宴,他就是这么度过他的休闲时光,所以他就在那里跟这位僧人接法。那教法相当长,有时传法持续到晚上十一点。但怙主钦哲仁波切是什么也不做的大师。这是大家必须学习的。对于初学者,希望我将能够对此好好解说,尤其是在第八、九品的时候,第七品当中也略有涉及。回到偈颂。这里的许多偈颂应该不难理解,尤其是前几品,因此我只会简单解说。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   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这里寂天是说:在这个世上,有些慷慨人士会布施一两天的食物给一些饥民,即使那样微小的举动也被认作非常慷慨善良的行为。而菩萨不只布施食物,也不仅仅布施一两天,菩萨实际提供并且发愿提供解脱--不只是一两天的解脱,而是一切众生永久的解脱。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久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增;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如果有一个无明众生妨碍一位菩萨的行动,甚至只是意图妨碍一位菩萨的行谊,都会导致这个众生未来落入地狱很长时间。
另一方面,如果随喜一位菩萨的行事,则会产生、增长我们的福德。这两偈主要是说:伤害或帮助一位菩萨,较之伤害或帮助一个普通众生,会带来更巨大的果报,因为菩萨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一偈也在说,我们其实不确定谁是菩萨,谁又不是。这就是为何在菩萨乘道上的人不如随喜所有人的利他行为、随喜一切助人的行为,因为一般而言,我们无法确定谁是菩萨或谁不是菩萨。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源,皈依乐源尊!
这是对第一品的总结,寂天以如此美妙的方式结束这一品。他顶礼生出菩提心这珍贵心意的人身这个容器,他向包括我们在内所有这样的人身供养大礼拜。即使只是刹那生起菩提心,你也是值得礼敬的对象。然后他说,他也皈依这个有情、这位菩萨。在之前的偈颂里他谈到,伤害一位菩萨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而在这里他说,不论你与一位菩萨如何互动,或好或坏、或伤害或有所助益,无论如何这位菩萨都不会抛下你,菩萨都只会为此众生的解脱而努力奋斗,因此菩萨是最可靠的皈依对象。
基于这个原因,寂天向菩萨做皈依。也可以说,他向幼儿级的菩萨顶礼,并且向更成熟的菩萨行皈依。第一品关于菩提心的利益,到这里就结束了。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3楼  发表于: 2025-01-06 15:03

‍学生问:我们讨论菩提心的时候,只是在谈论过程而非结果吗?因为它会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它一直是个过程,而不像阿罗汉位,可以说在终了时会有某种结果。相反的,菩提心可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只是个过程,不考虑结果。
师答:事实上,大乘的人也不真正相信有“永远”这一回事。“永远”是个概念,因为当我们谈到“永远”时,总是想着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只能那样想。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会告诉你一位菩萨与佛之间的一段讨论,出自《般若经》的结尾部分。这位菩萨跟佛说他实在太疲惫了,没法继续从事这菩萨事业,因为他累世以来一直在修菩提心,而就算只是要解脱一个有情,也要历经千辛万苦,单是这一个有情的无尽烦恼就已让他精疲力尽了。于是佛陀举了这个例子:一位母亲梦到她的孩子溺水,在湍急的河流中被水流卷走。她会用尽一切方法拯救这个孩子。在救孩子的过程中,每一秒都感觉像是几个小时或几年那样漫长。而当母亲醒来时,孩子正安详地睡在她怀里。事情就像这个例子一样。佛陀举的另一个例子是,从某人受菩萨戒之时起,他历经这所有的菩萨训练,最终证得所谓的十地菩萨,那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间,近乎三大阿僧祇劫。正在向佛请益的这位菩萨抱怨说,这时间实在太长了。佛说,当菩萨证得十地的时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长就像火堆里窜出的星火那么短暂。因此,时间完全是相对的。总之,是的,菩提心是一条法道,所以它是一个过程。但是,期间、时间、延续性......这些在实相上全都不存在。所以,这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将智慧与实修纪律相融合的法道。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4楼  发表于: 2025-01-06 15:07

学生问:佛性和空性是同义词吗?
师答:是的,你可以那么说,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在上座部佛教中,如来藏(佛性)一词不那么普遍。

学生问:早先您说过:“我想做善事,而我的心却想做些恶事。”“我”和“我的心”之间如何划分界限?

师答: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我们非常习惯于不善和散乱的念头,我们对那些感到很自在。可以说,要我们去点支香很难,但要上脸书却非常轻而易举,即使这两者所花的力气几乎一样。我们就是这样,非常容易陷入不善和散乱中。寂天说:对我们而言,全身心投入做善事极为困难,但是我们却能安适自发地做任何不是很良善的事。你可能会想: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脱离这种情况?负面力量、物质主义的力量、散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究竟如何才能从中脱离?寂天的回答是菩提心,他说唯有菩提心才能做到。这有很多理由,后面会讲到。而且,菩提心非常抚慰人心。其它的戒律全都会变成一种苦,会变成一种例行公事,但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做那些事,而是必须伴随着菩提心去做,就像无著的母亲那样。在大乘佛教里,无著是非常伟大、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因为无著的遗教才有了禅宗,包括中国禅等等,那些全都来自无著。他的母亲曾是位尼师,但她还俗了。在两千年前的印度文化中,这个还俗的举动是非常离经叛道的。因为她想要有个儿子来利益大乘佛法,她甚至在还俗的时候和一位王子调情。不仅如此,她还抛弃那位王子,进而与一位婆罗门调情,然后又生了世亲。世亲后来也成为一位佛教大师。如果没有世亲,就会失去很多佛教的论典。从大乘观点来看,她那还俗之举是极其了不起的事,但从世俗角度来看,她的所作所为却违反戒律,不道德、不清净。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看到佛教的处境,非常想要有所贡献。身为古印度男权社会中的女子,她想:“我要生儿子,并且我要让他们献身于佛法。”她的儿子们确实做到了。发愿的力量如此强大,她发愿所产生的效果一直延续至今。因为她,日本、韩国才会有无数的禅宗修持者。感谢老天她还俗了。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5楼  发表于: 2025-01-06 15:08

“我们往往在听到菩提心的利益时,会有一个危险,可能会把菩提心只当成是一种同情心。我必须强调,菩提心从来不是如此,真正的菩提心是悲心与空性的结合。”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6楼  发表于: 2025-01-06 15:11

⬧ 菩提心:成为佛的种族
上一讲中的第一个问题和最后的讨论,两者非常相辅相成。其实这真的是关乎见地,因为不同的见地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我们称之为“所缘大所缘”(以大所缘为所缘)。在声闻乘中,轮涅之间的区别可说是更为坚固。而在大乘中,这两者有点像湿和水:既非同一事物,亦非不同事物。但你不能真正把湿和水分离,因为如果将湿全部拿掉,就没有水,水就不见了。所以当菩萨看着众生的时候,一公斤的众生即是一公斤的佛。基本上,这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半公斤的烦恼情绪就是半公斤的智慧。我讲述的方式有点偏向密宗,但也不全是密宗,即使在标准的大乘佛经里也有谈到这些。事实上,这部教文里也会讲到,或许是在第二品的时候,而且讲得非常有意思。种姓这个词在印度语里是jāti,意思是出生,有点类似继承人的意思,或物种(species)--我喜欢“物种”这个词。大家知道,种姓有其自身的职责(svadharma)。非常美妙的是,受菩提心戒的仪式里也有这个概念。到了大乘的时候,寂天等人便会说:“当你发愿要令一切有情证悟的那一刻,当你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刻,你就成为佛的法嗣,你就成为佛的物种。”记得之前的偈颂吗?菩萨就是如此看待大家的,把我们看作佛的种属、佛的种族。事实上,接着在第三品中说到:“现在这就是你的种姓。那么你的种姓职责是什么?你的种姓职责就是行菩萨道。”这就是介绍它的方式。听众:我想,他们说的佛子可能是指我们所谓的gṛhāṇa-paramparā。Paramparā(师徒传承)这个字指某一特定传统的传承,而gṛhāṇa也许是指居住在相同环境里的人。在我看来,这就是梵文“佛子”所指的意思。我们的确谈到种姓职责,基本上人人都是同一种姓,即佛种姓。其实上一讲的问题和讨论都是出自这一点。令一切有情全都证悟的愿望并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努力,这个愿望非常可行,并不抽象。愿一切有情证悟远远比达到世界和平容易得多,也比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容易得多。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7楼  发表于: 2025-01-06 15:14

⬧ 菩提心的利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所有其他善德就像芭蕉树--芭蕉树会结果,但结完之后就没了,树就枯了--而菩提心却像如意树,菩提心所带来的善德会结出无尽的果实。菩提心也像可靠的保护者,即使我们曾经造下诸多恶行,但若我们突然找到菩提心,便可以安枕无忧。菩提心像巨大无比的火,能在刹那间烧毁一切的业和业报。在佛经中,经由弥勒和善财童子的讨论,解说了菩提心具有的诸多利益。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可以将这深奥的菩提心分作两类: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我应该要再做些澄清。事实上,如果将菩提心分类,应该分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但胜义菩提心在第九品谈到空性时才会讲到,而这里则是从第一品开始就对世俗菩提心有着大量教示。在世俗菩提心之内,又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这两种菩提心的区别是:一个仅仅是愿望,另一个则是伴随这愿望一起的行动。因此,智者必须了解,在这两种世俗菩提心之间有许多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力量--愿菩提心能结出很多果实,而行菩提心能结出无穷的果实。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像我们这样的无明众生,一旦真心诚意地立下誓愿要让无量有情众生获得解脱,那么自那时起,即使发愿者处于散乱、昏迷或沉睡之中,如此发愿的福德仍能如天空般无边无际地增盛。这是佛陀本人在其他佛经中详细阐释过的。从某种角度来说,真诚地允诺要令一切有情解脱,就如同立誓或受戒。誓戒是一种纪律,誓戒也有如一个可以增长我们福德和善行的容器。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在世俗生活中不会杀人,但我们不一定会因此积累任何福德。我们不杀人只是因为懒惰或没有能力杀人,或只是因为没有理由这么做--我们何必杀人呢?但是如果我们受戒不杀生,那么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因为没有杀生,就连睡觉这样平凡、日常的行为也能积累福德。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   无量不安乐,乃至欲成就   有情无量德。
如果你立下一个大誓愿,像是希望令一切有情证悟,那么这是个很大的誓言。所以寂天说:如果我们发愿令众生从头痛等世俗痛苦中解脱,纵然是如此有限的想法,也会让我们有不可思量的福德,何况我们拥有令人赞叹的无量心念,例如令一切有情众生从各种苦和苦因之中解脱,这种心念和行为的利益还需要解释吗?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天人,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    利乐诸有情。
下一偈再次影射、暗示--也许这不是正确的词--有所谓的世间法,认为顺从父母和长辈是理所应当的事。当然,在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等地,这种文化十分强大。而寂天却在此评论道:即使是你的父母,他们是否有解脱一切有情这样宏伟的心念?是的,他们可能爱你,他们可能温柔待你,他们可能对你慈悲,但仅仅是对你而已,他们不会有想要令一切有情证悟的这种愿望。即使是最可敬的父母,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愿望。下一句可能是在对天神做些评论,例如帝释天、梵天、妙毗天、湿婆等。即使是这些天神,他们有令一切有情证悟的愿望吗?像是你的父母和所有这些天神、非天等等的众生,他们可能连做梦时都没有出现过如此贤善的心念;他们可能连做梦时也没有梦想过能令自己从轮回中解脱,更遑论让一切有情从轮回中解脱了!所以当这个解脱一切有情的愿望在你心中生起时,这是非凡殊胜的事。佛陀赞叹说,这个想要利益众生的愿望甚至比供养一切诸佛更有力量。菩提心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并将其安置于解脱大乐之中的愿心,这种心念的力量还需要解释吗?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一切有情众生都想脱离痛苦,却又匆忙奔向造成痛苦之因;一切有情众生都想要安乐,却因为无明而彻底远离安乐之因。因此,有情众生失去安乐与安乐之因,他们被苦因所染污,受到无尽痛苦的折磨。菩提心这殊胜的心、觉醒的心,是希望满足这些众生对安乐的渴求,并令他们从苦和苦因之中解脱。没有比菩提心更伟大的善德,没有比菩提心更伟大的上师或善知识,没有比菩提心更大的福德。世间凡夫认为,懂得报答他人的恩德和慷慨,就是品行良好的人了,而菩萨甚至无需任何理由或原因就自发地为利益众生而行动,因此具备菩提心的菩萨拥有无量的福德与力量。

⬧ 菩提心是悲心与智慧的结合
我要将诸位的注意力再次导向菩提心,尤其是它与第九品所阐释的智慧相关的层面,因为我们往往在听到菩提心的利益时--诸如各位已经听到的那些,而且后面还有更多--会有一个危险,可能会把菩提心只当成是一种同情心。我必须强调,菩提心从来不是如此,真正的菩提心是悲心与智慧的结合--当我们谈论智慧的时候,是在谈空性。假设有一位初学菩萨刚进入这个菩萨的圈子,他没有任何背景,但深受这条勇士之道所吸引。然而我们知道,即使只是在理性上要熟悉空性这样的概念都很困难,所以初学菩萨必须从某处开始着手。当然我们会从慈心和悲心开始着手,但那样就能成为完整的菩提心吗?我一直在说:不行。所以要怎么做才行呢?要如何使这位初学菩萨的菩提心成为真正的菩提心?这就是为什么要有“愿一切有情证悟”这样的观念。这里有两点是你应该注意的:[1]你不是只给他们食物和庇护所,你是要给他们证悟--你希望、你发愿令他们证悟。这是一个要点。什么是证悟?再次重申,证悟就是证得无二。在佛教中,证悟不是一个你要去的地方,证悟是妄见彻底消失。妄见来自哪里?来自对二元现象的执着。[2]另一个层面是:这一切有情众生,不仅是你的父母、孩子,不仅是你的邻居、同胞,而是“一切”有情.....这有什么效果呢?这个“一切”“无量”的概念和“无二”相辅相成,因为像一切、无量这样的词语非常模糊。从实修角度来说,作为今天授课的最后内容:假设你有个生病或临终的邻居,你可以愿他安好、平安、健康,不仅如此,通过这个善愿的力量,也愿能引致他的证悟,这样就让菩提心完整了。但如果你只希望让某位特定众生免于痛苦,并将他安置于证悟的境界,这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在大家能够确切掌握空性等课题之前,我知道现在菩提心对某些人来说有点抽象。尽管如此,这个无量的心态是大乘尤为独特之处。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8楼  发表于: 2025-01-06 15:17

"据说佛陀传过三次法,有三次主要的教授。第一次传法是在鹿野苑等地,主要讲四圣谛等教法,主要针对那些思想负面和具有恶念的人...他的目的是要引诱那些完全沉溺于恶念、恶行的人,教导他们业力、转世等教法。
然后针对那些更成熟的人,佛陀开始传授“无我”等教法,因此他开始在王舍城等地教导般若波罗蜜多等大乘教法,例如《心经》--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佛经。在二转法*时,佛开示了万法皆非实有, 甚至修道也不存在, 甚至涅槃也不存在。接着,在另一个地点、另一个时间,佛陀传授的教法就连空性这个观念也被毁去;这时佛引入了佛性、如来藏这个概念。所以,依据众生不同的能力与愿求而有不同的教法...”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996
威望: 2667 点
金钱: 2800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234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5-04-02
29楼  发表于: 2025-01-06 15:22

学生问:上座部传承教导说,佛陀指引出通往解脱之道,但佛并没有将解脱赐给其弟子、信徒, 这一点和有神论信仰不同。而现在当我们说菩萨誓愿让人解脱时,那是什么样的解脱?只是从日常受苦中解脱,还是达到您所说的涅槃?倘若是后者,那是怎么做到的?是通过把他们变成菩萨,还是其它方式?
师答:很好,这是个典型的问题。我会学生问:上座部传承教导说,佛陀指引出通往解脱之道,但佛并没有将解脱赐给其弟子、信徒, 这一点和有神论信仰不同。而现在当我们说菩萨誓愿让人解脱时,那是什么样的解脱?只是从日常受苦中解脱,还是达到您所说的涅槃?倘若是后者,那是怎么做到的?是通过把他们变成菩萨,还是其它方式?
师答:很好,这是个典型的问题。我会用一两种不同层次作答。首先,在大乘佛教中,祈愿并为自己的证悟努力,却不管他人、不考虑别人,这几乎是一种自相矛盾——这是大乘佛教徒的想法,现在我们正在打开潘多拉之盒。 如果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 大乘人士听起来会觉得那自相矛盾,因为自他皆非实存,并不真实存在。这就是为何结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法道可以变得如此复杂,除非你已对此相当熟悉。这是其中一个层次的回答。是,佛曾说过:我不能去除有情众生之苦,我不能将自己的证悟转移给有情;只有你自己才能办到,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脱自己。佛陀说过类似这样的教言。在大乘之道中, 这依然普遍被人接受。
但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大乘有“缘起”这个见地:一切皆是缘起相依的。等我们讲到之后的章节时,会对此有详尽的解说。例如,谈到安忍时,寂天说:假设有个令你非常愤怒的敌人,这样的敌人极为珍贵,因为只有通过敌人,我们才能培养安忍。因此,有极大的缘起性质含括其中。基于缘起这个观念, 我们可以创造出情况和环境,于是能为他人创造出证悟的条件。以此方式,解脱众生是可能的。这是一个方法。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大乘的发愿。 《华严经》最末部分的《普贤行愿品》即是大乘的发愿,祈愿的大意是:我的发愿会长久到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只要天空尚存,就有有情众生;只要还有烦恼情绪,就有无明众生。基本上,大乘佛教的发愿目标永无止境。通常说到愿望时,我们只敢许下一个会有结果、会有终点的愿望,但菩萨的愿望却非如此。像是地藏菩萨和普贤菩萨,基本上他们是在发愿永不证悟,因为他们的愿望是:直至有情全都证悟之前,自己绝不成佛。我们必须从很多不同角度来听闻这个发愿。其中一个角度实际上甚至在一般佛教概念中也存在着,即:我们不思索起始,因此也不思维终结。
究竟的起始、究竟的终结皆非真实存在--这个概念有点复杂,像是无量、无边、不可估量、无边的见地、无量的悲心等这类词汇,我们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思考要解脱一切有情众生。因此当我们说“一切” ,我们真的就是指“所有的”。这不是任意选定的,也不是像世界和平那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上这是可行的、可达成的任务。总结一下。我们可以问说:过去诸佛菩萨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你不能说没有实现,因为他们是佛,他们是全能的,他们有这个力量。如果连他们的发愿都不管用,我们的发愿又岂能有用呢?但若诸佛的发愿已然实现,倘若过去千佛的祈愿有效,他们的愿望是一切有情获得证悟,那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我们为何不是证悟的?对此的回答是:实际上,从佛的角度来看,我们全都是证悟的,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用一两种不同层次作答。首先,在大乘佛教中,祈愿并为自己的证悟努力,却不管他人、不考虑别人,这几乎是一种自相矛盾——这是大乘佛教徒的想法,现在我们正在打开潘多拉之盒。 如果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 大乘人士听起来会觉得那自相矛盾,因为自他皆非实存,并不真实存在。这就是为何结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法道可以变得如此复杂,除非你已对此相当熟悉。这是其中一个层次的回答。
是,佛曾说过:我不能去除有情众生之苦,我不能将自己的证悟转移给有情;只有你自己才能办到,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脱自己。佛陀说过类似这样的教言。在大乘之道中, 这依然普遍被人接受。但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大乘有“缘起”这个见地:一切皆是缘起相依的。等我们讲到之后的章节时,会对此有详尽的解说。例如,谈到安忍时,寂天说:假设有个令你非常愤怒的敌人,这样的敌人极为珍贵,因为只有通过敌人,我们才能培养安忍。因此,有极大的缘起性质含括其中。基于缘起这个观念, 我们可以创造出情况和环境,于是能为他人创造出证悟的条件。以此方式,解脱众生是可能的。这是一个方法。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大乘的发愿。 《华严经》最末部分的《普贤行愿品》即是大乘的发愿,祈愿的大意是:我的发愿会长久到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只要天空尚存,就有有情众生;只要还有烦恼情绪,就有无明众生。基本上,大乘佛教的发愿目标永无止境。通常说到愿望时,我们只敢许下一个会有结果、会有终点的愿望,但菩萨的愿望却非如此。像是地藏菩萨和普贤菩萨,基本上他们是在发愿永不证悟,因为他们的愿望是:直至有情全都证悟之前,自己绝不成佛。我们必须从很多不同角度来听闻这个发愿。
其中一个角度实际上甚至在一般佛教概念中也存在着,即:我们不思索起始,因此也不思维终结。究竟的起始、究竟的终结皆非真实存在--这个概念有点复杂,像是无量、无边、不可估量、无边的见地、无量的悲心等这类词汇,我们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思考要解脱一切有情众生。因此当我们说“一切” ,我们真的就是指“所有的”。这不是任意选定的,也不是像世界和平那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上这是可行的、可达成的任务。总结一下。我们可以问说:过去诸佛菩萨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你不能说没有实现,因为他们是佛,他们是全能的,他们有这个力量。如果连他们的发愿都不管用,我们的发愿又岂能有用呢?但若诸佛的发愿已然实现,倘若过去千佛的祈愿有效,他们的愿望是一切有情获得证悟,那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我们为何不是证悟的?
对此的回答是:实际上,从佛的角度来看,我们全都是证悟的,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567»Pages: 3/7     Go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没有菩提心,即便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